close
第九章 優婆離尊者 第十章 須菩提尊者第九章 優婆離尊者 戒律莊嚴優婆離 優婆離漢譯「上首」,以其持律,為眾僧之首,故名。又譯「近執」以佛為太子時,為親近執事之臣,故名。優婆離出身於首陀羅族,是釋種理髮的奴隸,為跋提、阿那律等王子理髮。 佛回迦毗羅省親時,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。佛陀很歡喜地為他剃度,並說優婆離很有善根,將來一定能宣揚正法。 優婆離出家後,很快證得聖果。他在生活上很重視行住坐臥四威儀,對佛制定的戒條,都能一一嚴加遵守,從不毀犯,被大眾推為持戒第一。 僧團中一些不持戒的人不大歡迎他,看到優婆離來了,就把門關起來,不予理睬。偷蘭難陀比丘尼竟當面罵優婆離說:「你在僧團裡興風作浪,提倡什麼戒律,給我生活上增加了不少困難和苦惱。」 佛陀知道了這一情況,把那些對優婆離無禮的比丘、比丘尼叫來,嚴肅地說:「你們對持戒的比丘不尊敬,還有誰值得尊敬?戒是汝等大師,戒住則法住。你們不尊敬戒,就說明有非法的企圖。」 持戒第一 優婆離在僧團中被公認為持戒第一,他經常向佛問戒。如迦毗羅的釋迦族,法律規定:凡釋迦族女子,不得嫁給別族的男人,犯者治以重罪。當時釋迦族黑離車女,青年喪失,有許多異族青年向她求婚。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將她占為己有,不允許她外嫁,並把她打傷。此人即逃到祇園隨比丘尼出家。迦毗羅國政府到處通緝此女。 優婆離將此事報告了佛陀,並請示說;「犯了國法的人,是否可以收留她出家?佛答說:「假若有人犯了國法,在未宣判無罪之前,僧團不可收她出家;並把收留黑離車女出家的比丘尼叫來苛責一頓。」清靜僧團對犯了戒律的人,還要擯棄出去。犯了國法,自應受國法制裁,佛法不能包庇犯罪份子,不能牴觸國法。 有一天優婆離問佛:「比丘、比丘尼是否可為社會上男女做媒?」佛答說:「若比丘、比丘尼持男意至女邊,持女意至男邊,乃至介紹一交會,就犯僧伽婆關鍵字行銷尸沙罪,需要悔過。戒是規範身心,防非止惡,而男女問題最易給人帶來煩惱與不安,所以在戒律中對此限制特多。」 僧團擴大後,依法修行證果的人很多,犯戒的人也不少。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、提婆等,比丘尼中的修摩、婆頗、偷蘭難陀等,這些人常在僧團裡挑起爭端,製造矛盾。佛就派德高望眾,能辨別是非,主持公道的優婆離,到各處調解糾紛。如佛派他到拘睒彌國、沙祇國去息爭。優婆離息諍的原則是「彼處諍事彼處斷」,哪裡的是非哪裡了,不把爭端的事擴大,不將爭端的話傳播。 優婆離調解糾紛的方法,重調查研究,重證據,從不偏聽偏信。他接受一個事件的處理,先召開不同對象的會議,曉喻大眾說:「我奉佛慈命,為你們好爭者作種種羯摩、擯治汝等。」有的比丘自知理虧,看到執法如山的優婆離,就三十六計走為上策,不敢相爭,這就使一場爭事,化為無形。 關心病比丘 有幾次優婆離乞食途中,見病比丘臥在糞穢中,不能自起;又看到有一比丘見一病比丘臥於路旁,裝著不見,繞道而行,不願照顧病比丘;還有的病比丘,認為患了病,即可不須持戒,隨意行事。 優婆離將這些問題向佛提出來,請求開示,佛陀答說:「生病比丘應住於空氣流通,陽光充足的室中,弟子應常侍左右,灑掃房中,插花燒香,聽候呼喚。應以飲食湯藥,供養病比丘。如果病人無飲食湯藥,大眾應供給。大眾若無,應取病比丘值錢的衣缽等物易取飲食醫藥。若病比丘愛惜不捨,應由大德軟語說法,使其開解。然後貿易。若無貿易,大眾應乞化供給。如乞化不得,在僧食中取最好的給予。如僧食中沒有好食,看侍人應持缽到聚落中乞食,將好食供養病人。」 優婆離對病比丘的關心,說明持戒的出發點,是在於慈悲為人,使人們感到僧團的溫暖與幸福。 關心僧團和結集毗尼 優婆離認為每個比丘、比丘尼都要關心的是僧團的團結。對僧團有利的話和事,要多說多做。 例如禮拜、恭敬、隨順如法如律的比丘網路行銷,以及發心助僧、贊僧、和僧等,名為「和合僧」。和合僧的人,能在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樂。說和做對僧團不利的話和事,名「破和僧」。破和合僧的行為有三:一、對比丘或僧團輕視、嘲笑、譏諷、毀謗者。二、在家信徒對出家僧團,妄分人我,或挑撥離間,製造糾紛者。三、軍政人員,以專政權力。干涉寺院、驅污僧尼者。破和合僧者,一劫之中墮在地獄受苦。 優婆離的一生,是在處理僧團的糾紛、為犯戒比丘懺摩、向佛陀請問戒律中度過的,堪稱為戒律權威。佛入滅時,他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,王舍城結集,公推他結集律藏。 他誦律時,每一條目都說明佛於何時、何地、對何人、以何因緣而制,犯了此戒,得罪的輕重程度等項目,都說得清清楚楚。參加結案的長老,對他記憶力之驚人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 第十章 須菩提尊者 空生第一須菩提 須菩提漢譯「善吉」,其生之日,家室皆空,父母驚異,請問相師。相師占云,此是吉相,故名。又譯「善業」,稟性慈善,不與物爭,及其出家,見空得道,兼修慈心,得無諍三昧,善護三業,故名。又譯「空生」,以其生時,家宅皆空,故名。須菩提出生婆羅門教家庭。佛陀到他的家鄉佈教,他的父母改信佛教。須菩提受父母的影響,出家做佛的弟子。 解空第一 佛在祇園精舍準備說金剛般若時,須菩提在大眾中站起問佛:善男子和善女人發菩提心,應如安住?如何降伏其心?佛答說:「安住菩提心,即是布施時,要行無相布施;度生的時候,要行無我度生,如此安住,才能降伏心中妄念。我、法二執,不能纏繞;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四相,不能束縛。離一切執,才能見到空理;離一切相,才能見到人生。」須菩提聞佛說法,證悟空理,在佛弟子中被稱為解空弟一。 什麼是空?空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,因緣所生,因緣所滅。因緣就是空的同義詞。佛教說空,不是虛無的空,不是空洞的空,不是無因果的空,不是破壞因緣生法的空。而是充滿了利人濟世關鍵字排名,廣修六度萬行的菩薩精神。菩薩,於一切諸法不起執著。應住於空,住於無分別,才能完成六波羅密的修學,才能住於不退的地位,俱足神通,暢遊佛國,化益眾生,莊嚴佛土,安住自在解脫的境界。 傳說佛曾到忉利大為摩耶夫人說法。三個月過去,佛回到人間,大家都爭先恐後前去迎接,當時須菩提去靈鷲山的石窟中縫衣,聽到佛回來的消息,即放下手中的衣服,前去迎接。忽然一想,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看見。我現在去迎接佛陀,把佛的法身當成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肉體,是不識空性的表現;不識諸法空性,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,佛的法身是無我、無人、無作、無所不作的諸法空性,空性是無處不遍,佛的法身也無處不在。於是他安然坐下,依舊縫衣。 在迎接的人群中,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蓮花色,第一個看到佛。她一邊頂禮一邊說:「弟子蓮花色第一個迎接佛陀,請接受頂禮。」佛陀對她說:「迎接我的第一個人不是你,是須菩提。此時須菩提在靈鷲山石窟中觀察諸法空性,見法即見如來,所以他是第一個見到佛陀,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。」 乞富不乞貧 根據佛制,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,可是須菩提離開精舍後,總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。不管路程多遠,他都要趕到富貴人家去,否則寧願餓著肚皮也不行乞。 日子久了,一些比丘批評他看不起窮人,貪嘴好吃。須菩提向這些人解釋說:「我向富人行乞,絕不是為了貪圖美味珍餚。如果好吃,我就不會出家學道。為什麼我不到窮人的門上行乞?因為窮苦人家,自己生活都難以維持,哪裡還有多餘的飲食供養我們?我們沒有糧食救濟他們。已經十分內疚,怎能再增加他們的負擔。富人施捨區區一餐之食,不啻九牛之一毛。這即是我乞富不乞貧的原因所在。」 一次摩訶迦葉對須菩提說:「我向貧窮者乞食,給他們種福田,免除他們將來的窮困。富人福多,何必錦上添花?」迦葉的話,無疑是對須菩提的批評。 須菩提聽後,很謙遜地說:「乞富乞貧酒店經紀,都是為了利益眾生。佛法裡方便有多門,我們可以各行其道,不必強人同己。」 須菩提的乞富不乞貧,大迦葉的乞貧不乞富,成為尖銳的對比。佛陀對他兩個人都不贊成,曾訶斥責他們心不均平,都不合乞食法。真正的乞食法,是不擇貧富,不分穢淨,嚴肅威儀,次第行乞。對佛陀的教育,須菩提虛懷若谷,很快地糾正了乞富不乞貧的做法。迦葉著重苦行,依然我行我素,佛陀也不勉強他。 無諍三昧 須菩提的心境和胸襟,闊達自在,為諸比丘敬佩。但也有人對他冷諷熱嘲,說他整天癡癡呆呆,一點也不活動,沒有什麼了不起。 一些比丘聽了這語,為須菩提鳴不平,要和那些人辯論。須菩提勸這些好心的人說:「修道的人要將譏嘲毀謗、逆境魔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緣,可以依此消除業障。加強信心。再說諸法空性的真理,是無我無人,無彼無此,無高無下,無凡無望,平等一相。辯白和爭論,是有勝負心,與真理相違。」 須菩提由於通達空性,所以能隨順世間,行大忍辱,對任何人,都能做到無惱無爭。佛陀對他的修證,十分欣賞,在金剛般若法會上稱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,在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須菩提回答說:「您老人家對我的稱讚,真不敢當。我決不承認是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我若有這樣的想法,說明我執還未斷除,終日還耽溺在有證有得的法執之中。其實,舍利弗、目犍連才是真正的離欲阿羅漢。」 須菩提在靈鷲山石窟裡坐禪,一天忽感四大不調,身心非常疲勞。在病重的時候,他結跏趺坐,端身正念著:引發身體病苦的原因,有的是過去的業報現前,有的是現生運緣的關係,用醫藥不能徹底根除。唯有深信因果,懺悔罪業,修習禪觀,從心不苦到身不苦。經過正念和禪觀之後,他頓時感到身心輕鬆自在.疾病也豁然痊癒了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酒店工作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50naxmx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